夏日炎炎,愛美者只好打起陽散戴上帽子以保護自己白皙的皮膚;而對於健美愛好者,在夏日曬出一身古銅色的皮膚,無疑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那麼,怎樣才是正確的呢?
談到紫外線,不得不說說太陽光線與大氣層之間的關係。從太陽發射出的光子束,在通過地球大氣層時發生衰減變化,約有1/3的總能量被吸收。紫外線按其波長可分短波、中波、長波三種。一般來說,短波紫外線極易被吸收,當日光束經過約在地球上方1.5萬米~3.5萬米的臭氧層時,短波紫外線幾乎100%被阻斷。中波紫外線是不能完全被臭氧層吸收的,也不能穿透一般的玻璃;在高山、空曠的地方,中波紫外線含量特別多,它可引起皮膚色素沉著,故也稱曬斑光譜。長波紫外線可以穿透玻璃,對人體皮膚的損害就較大了。
紫外線對人體皮膚的損害有多大
皮膚被日光照射後,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物效應反應,這些反應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日光對人體是有益的。例如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殺菌消毒、治療某些皮膚病等;另一方面,它可以對人體造成傷害,如引起急性皮膚病曬斑,這在醫學上又稱為日光性水腫或日光性皮炎,多發生在暴曬後6~24小時。皮膚因過度暴露在陽光下而出現邊界清楚的紅斑,有灼熱或刺痛感,一般約2~3天內痊癒。若大面積受曬也可出現紅腫、水皰,甚至大皰,可有明顯的疼痛,一般6~7天可以消退,嚴重時甚至出現全身不適,如畏寒、發熱、頭痛、乏力、噁心、嘔吐等。此外,暴曬後可導致皮膚曬黑、皮膚增生、增厚等現象,個別人還可出現光—甲剝離的症狀。
對於長期暴露在日光下工作的人群,如農民、建築工人、漁民等,可發生慢性皮膚反應,最主要的是皮膚老化。由於長期反覆日光照射或人工紫外線照射,可致皮膚結構及功能逐漸衰退,這種紫外線的光譜主要是長波紫外線。它可令皮膚的色澤變黃、乾燥、彈性下降,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或角化過度,粉刺甚至皺紋,有時被輕微碰撞即可出現淤斑。
流行病學調查及動物實驗均提示:長期接受中波及長波紫外線照射的人較易發生皮膚癌,特別是中波紫外線致癌性比長波紫外線致癌性約高出1000倍。在歐美等國,人們習慣於日光浴,每逢節假日都喜歡到海灘曬太陽,要把白色的皮膚曬得變紅或呈紅褐色才感到滿足,因此這些地區皮膚癌的患病率比較高;而我國皮膚癌發病情況與亞洲、非洲一些國家(如泰國、菲律賓、越南、幾內亞、烏干達等)相似。皮膚癌的發病還可能與遺傳、皮膚色素及環境因素(陽光、氣候、濕度、煙霧、風等)有關。
皮膚癌主要包括基底細胞癌及鱗癌,常發生於曝光部位,也可發生於疤痕、慢性潰瘍、x射線致角化病的基礎上。此外,它也與某些化學因素有關,如砷、瀝青、玻璃製造、照相工業、殺蟲劑、礦物冶煉、石油蒸餾產物、電纜製造業等。皮膚癌一般常表現為浸潤性小斑塊、結節或潰瘍,繼而發生增生、隆起呈菜花狀,多呈淡紅、暗紅色,加強行剝離則極易出血。此外,還可以引起光敏性皮膚病,如多形日光疹、痘樣水皰並光化性癢疹、日光性蕁麻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等。
怎樣防止紫外線輻射的侵襲
紫外線輻射最強的時間是上午10點至下午3點,因此在戶外工作或走動者,應盡量避免在這段時間曬太陽,如這段時間內必須在戶外工作,最好採取自我保護措施,避免紫外線的輻射。可以戴帽子、打散戴墨鏡、穿有色澤的衣服,以黑色、深色最好。深色衣服可以有效預防紫外線的輻射,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某些特殊行業工作的人群,如建築工人、築路工人、農民、漁民等。當然,深色衣服吸收紅外線可引起不適,出現悶熱、出汗、口乾等。白色的衣服不能有效地防止紫外線的輻射,而尼龍、大可倫等織物對紫外線的防護明顯優於棉織品。
遮光劑可保護皮膚,免於或減少紫外線的輻射,常用的有水楊酸苄酯、5%二氧化長鈦乳劑等制劑。目前各大百貨商店均有出售具有防止紫外線吸收及增白功能的護膚霜或擦劑,可在外出前塗抹1~2次。而防止皮膚老化,可選用0.05%維甲酸霜外擦,對皮膚增生或角化可外用5—Fu霜(5—氟尿嘧啶霜)。
如果已經被曬傷,膚質變紅、發燙,最好上醫院就診。曬傷後的皮膚特別乾燥,此時應塗抹護膚乳液、凡士林等加以保護。必要時,醫生可根據患者曬傷程度開些口服藥物,以緩解患者皮膚的血管擴張、發炎等症狀。
總之,長期暴露於日光下工作或活動,必須引起注意。日光可誘發與日光有關的各類皮膚病,但是否發病取決於個人防護措施,與個人免疫功能及遺傳也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對長期戶外工作的人來說,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對預防與日光有關的皮膚病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