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重要性不僅僅是與對客體的強烈吸引力有關,而且與主體內心引起的慌亂的認識也有關。這種內心變化的感受是最令人激動的標誌。
內心慌亂的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可能把愛情看作是兩個交往的最完美模式。因為在愛情的影響下,個人的焦慮消失了,代之以輕鬆的感覺、非物慾的感覺、再生的感覺。愛就是生命。
這樣,感情、表達與生命的分配就成為愛情的條件。因此,可以說,愛情的實施者是愛情自身。在兒時得到的愛,長大後給予他人。因此,那些缺乏感情的人,他們的愛情可能是美麗的、悲傷的、絕望的,但是必定帶著失敗的標記、缺乏信心的標記、神經官能症的標記。大家知道,童年缺乏愛的人容易有喜新厭舊的毛病,他們能夠找到出色的配偶,給他們做真正的心理療法,他們就能得到真正的愛情。
也會有這種情況,愛情彌合了過去的焦慮與恐懼的創傷。同樣愛情也會使過去的焦慮與恐懼重新發作,在這種情況下,配偶的選擇就只好聽命於神經機能病的狀況了,愛的人或被愛的人都無法解決這一狀況。那麼愛情的結局便可能是悲慘的。
愛情的暴風雨是雙方能否適應的危機,它類似使慢性病患者痊癒或者死亡的那種危機。互相知根知底的配偶,他們的愛情不會遇到真正的暴風雨。
對話有助於配偶間的愛慕與交流。談話內容是否豐富幾乎可能衡量出愛情的質量,特別是答辯的質量,更是一種檢驗。如果一個人獨霸講壇,那麼他就壓制了對方的思想,不要多久就會消滅了對方。
因此,把愛情看作是兩人完全的結合是危險的,他以為在人世間實現這種結合是可能的:他應該愛對方,而不愛自己。一個人應該保持自由,以便尋找自己身上與配偶不同的東西,一般地說,也正是配偶所愛的東西。如果由於過分妨忌的愛取消了自由與自我支配的條件,把配偶縮小成一句簡單的稱呼,那麼不久就會發生反叛、痛苦的沉默和拒絕配偶的愛。
因此,想劃分愛情中哪些是性慾的部分,哪些是柔情部分,是沒有用處的。柔情不能縮小為一種簡單的、無性慾的感情。許多心理家認為,除病態之外,純粹溫柔的情是不存在的;病理學家認為,性慾是被卑視和受到指責的,只有那種不配自尊、自愛、沒有柔情的夫妻才只講性慾。毫不奇怪的是,清教徒的態度和群居者的態度都可以看作是病態的。清教徒認為,不管配偶是誰,快感只是一個;群居者認為,不管配偶是誰,快感不只一個,不同配偶有不同的花樣。
禁慾與縱慾的共性在於,從心理上蔑視配偶的人格。這恰恰可以說明對方理想化的評估反應、配偶對人格頌揚的原因,如「永恆的愛情」、「天配良緣」、「美妙的奇遇」等。
神話傳說和小說中的愛情,即絕對的愛情,總是把男女間感情、肉體與道德的關係塞進同一個單位裡。男女間強烈的激情讓位給一種改頭換面的性慾,這樣以示說明一種自發的忠貞不渝的精神,即:內心的道德和愛情的信仰。
實際上,上述觀點中,有著對自由的束縛與限制,其嚴重程度以前居然未引起人們注意。說它束縛自由,因為能這樣做的人數極為有限。為尋找一顆同樣的心,要爬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另外一方面,這種天賜良緣、男女個性完全一致的事,在人世間似乎是很難辦到的。如果在信教過程中允許人與神結合在一起,那麼當人毫無保留地拋棄了自己的同類時,那就很危險了:人既然失去了個性,那就成了廢物了。
一旦與「絕對愛情」不可分離的自由受到限制,那麼愛情也就消亡了。唯一有好結局(終於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絕對愛情」是在童話裡出現的。而在其餘場合出現的「奇遇式的愛情」總是帶著決裂、死亡、悲傷與毀滅。於是人們就會焦慮地思考,為什麼不可能有「絕對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