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性人物,僅次於歌德
席勒全稱約翰·克裡斯托弗·弗裡德裡希·馮·席勒,通常被稱為弗裡德裡希·席勒,德國十八世紀著名的詩人、作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在多個領域內都獲得了相當高的成就,是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性的人物,也是德國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一生雖然比較短暫,但是卻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1759年11月10日,席勒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的小城馬爾赫爾的貧窮市民家庭,他的父親是軍醫,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1768年,席勒進入拉丁語學校學習。
1773年。席勒被公爵強制選入他所創辦的軍事學校,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
1776年開始,席勒開始發表抒情詩。在軍校期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反專制思想。
1777-1781年,席勒完成了劇本《強盜》的創作。1782年,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評價席勒是德國的莎士比亞。
1782-1787年,席勒寫出了悲劇《陰謀與愛情》(1784年)、《歡樂頌》(1785年)詩劇《唐·卡洛斯》(1787年)等。1787,年,席勒來到魏瑪。1788年,席勒任耶拿大學歷史教授。
1787-1796年,席勒幾乎沒有進行任何的文學創作。1795年,席勒發表美學論著《論人類的審美教育書簡》。
1796年之後,席勒創作了《華倫斯坦三部曲》(1799年)、《瑪麗亞·斯圖亞特》(1801年)、《奧爾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爾》(1803)等等。並且寫出了大量的詩歌。
1805年5月9日,席勒與世長辭,結束了自己46年的人生之旅。
席勒是德國十八世紀著名的詩人、作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是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席勒的一生之中寫出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多數是文學作品,但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席勒也發表了美學論著《論人類的審美教育書簡》,論述了他的美學思想。
席勒的美學思想中認為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終極目的為建立起完整人性,否定理性或效益對人本身的完整存在的代替,突出並強化了審美活動的非功利性和自由獨立性。席勒提出了對人的審美教育思想。
不僅以審美活動來教育人,而且把審美活動作為恢復或實現人的完整存在的基本(惟一)途徑,是席勒美學思想的核心。席勒主張通過審美教育來達到目的,馬克思則主張通過社會革命和生產革命的現實活動來達到目的。
席勒式的審美道路卻總是表現出對以古希臘為代表的古代社會的生活和藝術乃至於神話的眷戀。席勒看到了文化分化的危機,並已認為它的根本性危害是對人性的整體性危害。認為理性必須與感性合作,兩者協調作用才能達到人性完整實現的理想境界。
席勒的人本主義美學中,對人的關注,對人的心靈的完整性的探討,始終貫穿於他的理論之中,席勒的人性概念與康德的人性概念十分相同。
席勒對暴風驟雨般的資產階級革命有著強烈的牴觸情緒。他主張只有培養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夠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席勒是德國十八世紀著名的詩人、作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席勒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僅僅次於歌德,席勒一生中在多個領域內都獲得了傑出的成就,但是其被後世所記住的最大的成就就是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的成就。
首先是席勒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席勒是一位成名比較早的作家,早在1781年席勒22歲的時候就寫出了劇本《強盜》,這部戲演出之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潮水般的湧入狹窄的禮堂觀賞戲劇,有些評論家甚至認為席勒就是德國的莎士比亞。
之後席勒又寫出了大量的優秀的文藝作品,《陰謀與愛情》是席勒青年時代創作的高峰,這部作品堪與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相媲美。
席勒的《威廉·退爾》將瑞士人民的英雄寫的栩栩如生,瑞士人對席勒充滿了感激之情,將退爾傳說發生地四州湖沿岸的一塊極為壯觀的巨岩石命名為「席勒石」。
除了戲劇作品之外,席勒還創作出了大量的詩歌,並創辦文學雜誌和魏瑪歌劇院。
總而言之,在文學創作上席勒的成就是相當高的,因此被稱為德國歷史上僅次於歌德的文學創作者。
席勒還是一位出色的哲學家,創作出了哲學方面的美學專著《論人類的審美教育書簡》。表達了自己對暴風驟雨般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牴觸情緒,主張只有培養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夠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席勒是一位資產階級反專制鬥士。席勒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了自己反專制的思想,《海盜》就是這樣一部反專制的作品,同時席勒的《陰謀與愛情》更是資產階級要求民主、進步的思想的真實體現。
席勒的作品中反映出的思想內容在當時具有非常強烈的先進性,正是因此,所以席勒才得到了進步力量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