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媒體報道江西首例同性戀公開舉行「結婚」典禮的新聞,引起不少人對同性戀的關注。雖然近年來人們對同性戀漸持寬容態度,但這一社會現象畢竟有悖常理,還不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而且按照中國人的觀念,同性戀畢竟是某種程度上的心理缺陷。
事實上同性戀之中的不少人對現實中的自己及其心理狀態也還不能接受,
所以他們常常採取若明若暗的、並不公開的態度。從有些同性戀者的心理衝突中,我們可看到陷於同性戀者,也有其苦衷。
28歲的張先生幾年前畢業於W市,與大學同學雲(化名)戀愛三年,並已有一年多的性生活史。2年前,就在他們談婚論嫁時,由於事業發展需要,張先生到武漢來開拓市常在遭到女友的堅決反對之後,他倆因激烈的爭吵而分手。來漢後,面對事業上的種種壓力,孤獨無助的他選擇了網上消遣。或許是出於好奇,他拜訪了「朋友」論壇,並根據網上的信息找到了「朋友」們聚會的場所。他說自己剛開始被那些「朋友」的熱情及真誠所感動,後來也就成為其中一員。雖然他覺得不再孤獨,有了愛的溫馨體驗,但是又出現了許多新的煩惱和焦慮。每當孤獨時,自己會不自覺地進入那種場所,可是隨之而來的則是後悔與擔心,甚至是害怕。連他自己也不明白,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怎麼就成了另一個男人的愛人?
某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現任某跨國公司主管的楊小姐,也有類似經歷。讀大學時因成績優秀曾引來不少男孩追求,可那時的她認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不能因為戀愛而受阻,所以一直未涉足愛情。參加工作後,她業績顯赫,身邊也不乏優秀男人。也許是她太傑出,他們從未對她有親熱的表示,更不敢示愛。而一般男性的追求,她又不想勉強接受。可是,她內心又十分渴求有愛的生活。於是,一位與她一樣優秀的女性走近了她,讓她沒想到的是同性之戀。剛開始,她也不知道會是這樣的。只是在一種互動的過程中,感到一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友愛。當逐漸發展到肌膚之親、同性戀行為後,這個事業中的強人陷入了現實生活的困境之中。她不明白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近年來類似「同性戀」故事,時有所聞。心理分析認為,雖然其表現形式酷似同性戀,但從其生理或心理的需要來看,只是一種過渡性的假性「同性戀」。這部分人群有著許多共同之處:進入青春期後,體內性的驅動和渴求愛的本能使他們躁動不安,但又因種種原因,如婚戀失敗、或是性意識的覺醒、體內性慾望的強烈衝動及其隨之而來的身體和心理的種種反應,使他們不得不控制這種內在的衝動和必須採取掩飾行為。但正如弗洛伊德所分析的那樣:當人們越是要控制這些本我的衝動,他們的自我意識裡這些衝動將會變得更為突出。但是,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身份使之還必須壓抑它。於是,在壓抑原始衝動而又沒能得到昇華時,便選擇了類似同性戀的生活方式,並跨越了人們較能接受的友情形式,產生了互相擁抱、接吻、觸摸乃至效仿同性戀的體交行為,以滿足愛與被愛的、身體與心理的需求。
被慾望與焦慮所困惑,急欲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以擺脫感情孤獨而進入同性戀的「邊緣」同性戀者,由於被這種不穩定、不安全(擔心艾滋病的侵擾)、不被社會所接納的關係所困擾,往往更加痛苦。
來源: 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