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的螺釘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功成身退」的螺釘

吳女士學騎摩托不久,不慎摔了一跤。傷得可不輕,右踝關節又腫又痛,到醫院攝X光照片一看,更大吃一驚:右側內外踝骨折。骨科醫生告訴她,這種骨折影響關節,又不穩定,最好進行手術治療。由醫生在直視下將斷骨對好位置,用螺釘固定,讓它慢慢長好。吳女士一向怕痛,平時連打針都害怕,如今聽說要在自己骨頭上打釘子,頓時嚇得眼睛發直。經過醫生開導,心想為了治病,免得日後一跛一拐地走路,便橫下心來,說:「那就開刀吧,反正挨痛也就一次。」在一旁陪著的老公林先生,遲疑了好一會,最後決定還是「實話實說」,告訴怕痛的愛妻,將來骨折癒合後,這螺釘還得取出來。他的一位同事,前些年因車禍受傷前臂骨折,當時用鋼板螺釘固定。過了一年骨頭長好了,又到醫院開刀取了出來。吳女士聽說,又害怕起來,見醫生來查房,便問道:「聽說打入的螺釘,將來還要取出,這不就是說骨折一次,倒要開兩回刀?假如留在裡頭不取,行不行?」醫生告訴她,一般骨折內固定材料都經過嚴格挑選,與人體相容性良好,但是它們基本上是金屬,屬於「身外之物」,並不能與骨骼或其他組織融為一體。此外,它們相當堅硬,具有「遮擋效應」,雖承擔了骨骼負重功能,可也會引起局部骨質疏鬆,誘發其他併發症。有時,接骨材料還可在體內引起較明顯的電解反應,損害附近骨骼及肌肉組織,並可誘發感染。所以,骨折癒合後,還是必須將它們取出。這些道理,吳女士是聽明白了,但一想起第二次手術除了熬痛受苦外,還得冒麻醉意外、傷口感染、血管神經損傷等風險,不由得鼻子一酸,珠淚雙流。醫生見此,連忙安慰她,說如果實在害怕,將來也可以不開第二刀,只要選擇一種新型的接骨螺釘就行了。經過多年艱苦探索,科學家如今在有機分子化合物家族中篩選出了幾個出類拔萃者,如聚羥乙酸、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用它們製成接骨板、針、棒或螺釘,可以代替金屬內固定物。它們植入人體後,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最大的優點是,隨著骨折逐漸癒合,它本身也會慢慢降解消失,無需取出。它的最終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對人體沒有刺激和毒害作用。由於降解過程是逐漸進行的,因而不易引起像金屬固定物所致的局部骨質疏鬆等併發症。手術安放這種材料時,不需要特別器械,也不增加操作難度,對手術後複查攝X光照片,也無影響。吳女士聽後,連聲說好,臉上很快「雨過天晴」。林先生卻仍存疑慮,問道:「不知強度怎麼樣,能維持多久?可不要骨頭沒長好,它就先化掉了。」醫生告訴他:「不必擔心。經測試,這類新型骨折內固定器材抗彎與剪力強度為松質骨的20~30倍,可保持24周,1~2年內完全吸收,一般骨折此時已完全癒合。」「這麼說來,如今內固定骨折手術只要開一次刀就行了。」吳女士高興起來。「是啊,」醫生說,「對不承重的松質骨骨折、手腕足踝部骨折、部分股骨頭骨折、撕脫性骨折和小兒骨折,以及截骨術、關節融合術、骨移植術後的固定來說,的確如此。但仍有美中不足之處,如對上下肢長骨骨折,強度還不夠;個別病人後期,傷口可出現非特異性炎症反應,引起疼痛、紅腫,甚至形成竇道。另外,對工薪階層來說,價格偏高。相信隨著現代科技發展,一定能夠找到性能更好的材料,擴大適用範圍。在不遠的將來,接受骨折內固定手術的病人將徹底告別二次手術的痛苦。」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