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當選冷卻肉

生活小常識大全,生活中的小竅門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吃肉當選冷卻肉

吃肉當選冷卻肉

熱鮮肉往往不符合衛生標準

熱鮮肉是指清晨宰殺、清早上市,還保持著一定溫度的畜肉。熱鮮肉一直被認為是最鮮的肉,但事實並非如此。在貯存時,經宰殺放血和簡單處理後就直接上市的熱鮮肉,一旦過了屍僵期,其組織中的各種降解作用增強。

其中,三磷酸腺甘分解產能,又會使肉溫上升(有時溫度可達40℃—42℃)。此時的畜肉組織中酸性成分減少,pH值上升,加之畜肉表面潮濕,為細菌的過度繁殖提供了適宜的條件。且熱鮮肉在流通中最低溫度也有10℃,最高時可達35℃左右,在批發、零售到用戶食用這一過程中,會受到空氣中的塵埃和蒼蠅、運輸車輛、操作人員的手等多方面的污染,細菌大量繁殖(常見的有四聯球菌、葡萄球菌等),造成肉表面腐敗,形成黏液或變質。一般認為,熱鮮肉的貨架期不超過1天。在炎夏,幾個小時後,熱鮮肉的帶菌量就會不計其數,不僅極易腐敗變質,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國家肉類食品衛生標準對鮮豬肉的要求是:肌肉有光澤,紅色均勻,外表濕潤不黏手;堅韌,指壓以後立即復原;具有豬肉固有的氣味,無異味。但是熱鮮肉往往到了消費者手中時已經不符合上述標準了。

熱鮮肉最好低溫保存隔天食用從動物被宰殺到被食用,熱鮮肉所經過的時間短,一般都未能完成正常的成熟過程。剛死不久的動物,其肌肉纖維呈僵直狀態。只有經過解僵、成熟過程後,氨基酸、肽類等風味物質才能形成,肉的味道才會鮮美。如果是處於僵直期的肌肉,其酸度逐漸升高,硬度逐漸增大,可以增大到原有硬度的10—40倍,使肌肉的物理性質顯著改變,表現為質地堅韌,缺少汁液,難於咀嚼,由此影響到消化、吸收,這在客觀上降低了肉類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畜禽被宰殺後,其肉的成熟所需的時間大致如下:豬為2—3天,雞為3—4天,而牛則要7—8天。可見,熱鮮肉購買後如果立即食用,肉的味道並不鮮美。因此,最好將熱鮮肉放在冰箱冷藏室等低溫環境中保存,隔天食用。

冷凍肉營養損失大

採用-25℃以下的低溫使鮮肉快速降溫並完全凍結,然後保存在-18℃條件下,以凍結狀態銷售的肉稱為冷凍肉。由於低溫,冷凍肉的組織呈凍結狀態,大量微生物被凍死,其餘部分的生長繁殖受到明顯抑制,肉的帶菌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消除了常溫下肉類極易被微生物污染的弊端,因而更為衛生安全,有利於肉製品的長期保存。

但在凍肉解凍過程中,流失的汁液可占原質量的7%左右,這些汁液中富含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由於失水,其營養物質和風味的損失較大。在凍結貯存中,由於凍結方式上存在的種種問題,可能造成肉塊表面失水,組織干縮,肉纖維變粗,肉色變暗等不良變化。脂質的緩慢氧化也會有異味產生。

冷卻肉兼顧衛生和營養

冷卻肉是指在嚴格按要求屠宰後,迅速將畜體進行冷卻處理,使胴體溫度(以後腿肉中心為測量點)在24小時內降為0℃—4℃,並在後續加工、流通和銷售過程中,始終保持在0℃—4℃條件下生產的肉製品。也有人稱之為冷鮮肉、排酸肉。

由於冷卻肉從原料檢疫、屠宰、快冷分割、剔骨、包裝、運輸、貯藏到銷售的全過程始終處於冷鏈狀態,迅速排除肉體熱量,降低深層溫度,並在肉的表面形成一層乾燥膜,減緩肉體內部水分的蒸發,從而延長了肉的保藏期限,阻止了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使大多數微生物(尤其是腐敗菌和致病菌)被抑制。另外,冷卻肉中肌糖原酵解生成的乳酸,也可抑制或殺死肉中的部分微生物,安全和衛生方面得到一定保障,延長了肉的保藏期限。

冷卻肉從屠宰到銷售,大約要經過2天時間,這是一個自然成熟的過程,遵循了肉類生物化學的基本規律。在此期間,肉在適宜溫度下有序地完成了屍僵、解僵軟化和成熟這一過程,肌肉蛋白質正常降解,肌肉排酸軟化,嫩度明顯提高,質地變得柔軟有彈性,營養物質得到充分保持,非常有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冷卻肉在冷卻加工過程中,肌肉通過自溶酶的作用,使部分肌漿蛋白質ATP分解成次黃嘌呤核甘酸,肌肉中肌原纖維分解成肽和氨基酸,成為肉浸出物的成分;同時連接結構會變得脆弱並斷裂,呈小片化,使肉變得柔嫩多汁並具有良好的滋味和氣味,口感細膩、味道鮮美。

共2頁:1[2]

生活小常識大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