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溫度」讓你得病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感覺溫度」讓你得病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在氣溫很低的晴朗冬日,人們外出時並不覺得很冷;而在雷陣雨來臨前的夏日,氣溫並不是很高,人們卻覺得悶熱難熬。要弄清楚其間的奧妙,就需要明白「感覺溫度」這一概念,以及空氣流動(風)、空氣濕度對感覺溫度的影響。

所謂冷、熱,實際上是人們對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的一種感覺,氣象環境學家把這種人為感覺到的冷、熱稱之為「感覺溫度」,它與實際氣溫有直接的關係,但絕不是一回事。美國科學家亞格勞和米勒用干、濕球溫度表和風的綜合效應來表示感覺溫度,而其中的干、濕球溫度表正是用來測定空氣濕度的。

風在感覺溫度中的作用主要有兩點:一是增強人體的對流換熱,二是加快空氣蒸發,從而影響人體排汗的散熱效率。這兩點影響又由於氣溫高於或低於皮膚溫度,而有所不同。當氣溫高於皮膚溫度時,風的作用一方面由於對流換熱而施熱於人體,另一方面卻增強了蒸發,提高了人體散熱效率,所以在夏季,當有熱風吹來時,人體感到乾熱的同時,也有一種清爽的感覺。反之,當冬季氣溫低於皮膚溫度時,風的作用使對流換熱加快,散熱效率也提高,所以同是零度氣溫,有風時人會感到很冷(感覺溫度較低),無風時則不是太冷(感覺溫度較高)。

濕度對感覺溫度的影響,主要是它決定著排汗的散熱效率。在舒適溫度以下時,濕度的影響不是太明顯,但在氣溫偏高時,隨著溫度的升高,濕度的影響越來越大。例如,當氣溫為26℃、空氣相對濕度為90%時,人體的感覺溫度就猶如氣溫為32℃、濕度為20%的情況一樣。當濕度較大時(如夏季雷陣雨來臨前),皮膚處於潮濕狀態,而空氣蒸發能力相對較小,散熱效果很差,感覺溫度自然較高。

事實上,風和濕度常常是綜合影響人體的感覺溫度的,如果濕度大、風速小,感覺溫度就會大大高於實際氣溫。所以在夏季,當氣溫在35℃以上時,如果濕度在70%以上,風力在1級以下,就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避免中暑現象的發生。而在冬春季節,溫度即使在5℃以上,但有3級以上的偏北風,外出時就必須注意保暖,以防直接引起包括感冒在內的上呼吸道疾玻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