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世不久,哭著張口要吃奶,但吃完奶後幾分鐘就有1~2口乳水從口腔吐出或返流從口角邊上流出來,這在醫學上叫"溢奶"。俗稱"漾奶"。通常為生理正常現象,而不是病態。
引起溢奶的原因與新生兒的消化道解剖生理特點有關;新生兒胃容量小,生後十餘天每次才容納1~2兩奶,食管發育比較鬆弛,胃又呈水平位,胃和食道聯接的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較鬆弛,所以胃內容物如奶和水或奶塊易反流。而十二指腸和胃聯接的幽門發育卻比較好,極易痙攣,所以奶水不易進到十二指腸。表明胃的出口處緊而入口處松,所以,極易造成嬰兒溢奶。其次,餵養不當,奶前哭鬧,吸空奶瓶或餵奶時奶頭內未充滿奶汁,都可以造成大量吞氣而引起奶後溢奶。另外,餵奶後讓小兒立刻平臥或抱小孩來回搖晃,奶後洗澡或換尿布動作強硬,這些體位變動也容易造成溢奶。應盡量避免。
如果溢奶嚴重就要區別生理性溢奶還是病理性嘔吐,生後2~3周溢奶越來越嚴重,食後幾十分鐘即嘔吐,就要想到幽門痙攣或先天性幽門狹窄。另外,還有發燒吐瀉時要考慮胃腸炎,腦膜炎,這些造成了病理性嘔吐。表現嘔吐頻繁,有時呈噴射性,嘔吐量多伴有奶塊、綠色膽汁,如不及時治療會影響新生兒身體健康,因此,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
所以,餵奶時最好將嬰兒抱起,使之躺在母親懷裡,母親將食指和中指分開,輕輕壓住乳房可以防止奶水流得太急,使用奶瓶時奶頭孔不要太大、奶嘴要充滿奶液以免嬰兒吸入空氣,減少溢奶。另外,餵奶以後要輕輕抱起,使之伏在母親肩上,輕拍背部讓胃內氣體排出,然後輕輕放下,置右側臥位,頭部稍抬高,這樣也可以減少溢奶的發生。
溢奶屬生理正常現象,隨著新生兒的日齡增長,溢奶逐漸好轉,到了三個月時明顯減輕,大約到生後6個月時便自然消失,不必用止吐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