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變得像陀螺般高速旋轉的時候,在鋼筋水泥和燈紅酒綠的都市裡,一個特殊的群體正在膨脹和引人注意。他們拿著不菲的薪水,住著花園洋房,他們有巨大的社會網絡和朋友圈子,但他們拒絕感情和婚姻,他們就是所謂的「單身貴族」。這個群體是如何形成的呢,哪些因素促使他們作出如此決絕的選擇呢?我們就這個問題採訪了中國心理熱線的主持人,著名學者郭卜樂先生。郭卜樂先生認為單身貴族群落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下面5個方面:
遊戲人間,玩世不恭
在今天的年輕人當中,自由這個概念有著不可忽視的份量。據有關數據顯示,單身貴族當中,對自由的嚮往尤為突出。他們不願意被固定的感情所束縛。他們喜歡這樣一種生活方式:自己為自己的生活做主。他們不希望生活中出現自己不得不承擔的責任。他們不拒絕與異性交往,甚至可能出現「一夜情」,但他們拒絕有人固定地充當他們的伴侶,在他們的世界裡,他們是單身的,沒有牽掛。
郭先生認為,這種遊戲人間的態度雖然看似灑脫,但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一些年輕人在責任感上的缺失。也許這種缺失在感情和婚姻這種更為個人化的問題上是無可厚非的,但它必然會影響到這個群體在社會當中的行為方式和處事原則。
心理創傷,難以癒合
與玩世不恭的這一群體不同,一些人選擇單身是有他們的苦衷的。他們曾經遭受過嚴重的心理創傷,時間也難以抹平。
小陳在高中的時候曾經被自己的伯父強姦。這段慘痛的經歷給她的心靈帶來的是長期的具有毀滅性的創傷。她從此對男人產生了極大的排斥,即使有人對她真心表白,她也統統拒之門外。一方面是對異性的排斥和反感,一方面也是自卑和自暴自棄。像類似的由於心理傷害所帶來的單身,為數不少。
對這個方面,郭先生談到,心理上面的傷痛主要包括家庭不幸經歷,失戀或伴侶背叛,戀人或者是伴侶的不幸亡故等。這些遭遇讓他們一時間難以從災難和懷念當中走出來,產生了自閉的心理。
前不久,北京大學一個聰明的女孩子因為白血病而離開了人世,她的男朋友十分自責,為了省錢做移植手術,男孩子做主沒有將女朋友送進無菌特護病房,結果女孩不幸感染而死去。在此後的時間裡,男孩一直無法從這個陰影中走出,他認為是自己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幸福。聽人說,男孩子準備一生單身,來贖自己的「罪過」。
郭先生認為,其實這些方面的心理情緒是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得到釋放的。我們可以懷念,但我們不應該沉溺。忘記不幸的,重新迎接新的生活,這是我們應該痛下的決心。
顧影自戀,無法自拔
在古希臘神話中,美男子奈煞西施愛上了自己的影子,每日臨池自照,傾影自憐,依依不捨,最終憔悴而死,死後化為水仙花。奈煞西施這種臨池照影的心理狀態被稱為自戀。自戀情節,也是一部分人選擇單身的重要原因,雖然他自身可能並沒有意識到。
有自戀情結的人性格內向、冷漠,這種人格的心理行為表現是,過分看重自己,期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和愛護。在獲得讚美心理滿足之後,常常表現出不切實際的沾沾自喜,還有惟我獨尊、妄自稱大的情況。忽視他人利益,佔便宜、不講理在心理未能獲得滿足時,可表現為不安、厭煩和其他不良情緒,缺乏與他人交流情感的能力。
「要學會愛別人」。對於這一類型的人,郭先生如是說。
郭先生引用了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因此,他認為,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這對於生活在日漸開放的社會中的個體來說是不恰當。
同性戀,有戀人的單身
在某種意義上說,同性戀者應該不算單身了,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戀人。但在目前的中國和社會的接受程度來看,同性戀者仍然可以算入單身當中。對同性朋友的依戀使他們無法得到社會的認同,其實他們本身是並不缺少情感依靠的,很多人甚至是有強烈的婚姻要求的。但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他們是無法實現願望的。
據學界估測,我國同性戀者約為3000萬人。這不是一個小數目。據一些專家研究表明:同性戀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年少時與同性父母的關係的疏離。同性戀者與同性父母的關係破裂後,同性戀者則一直希望通過同性戀性關係或戀情來彌補這個缺憾。
應該如何對待這個更為特殊的群體,郭先生認為,還是應該慎重一些。畢竟,他們除了在性取向不同外,仍然是一個普通人。我們應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
社會因素,難逃其咎
郭卜樂先生認為,除了他們自身的一些因素,比如,缺乏成功追求到異性的信心,缺乏對他人、對社會的信任等等。一些社會因素也促使了這個群體的產生,比如不當教育,特別是不正確的性教育和不合適的文化影響。在目前的中國,科學理性的性教育仍然是少之又少的,這對年輕人的成長和成熟都是非常不利的。同時,鄰里關係淡化。實際社交圈子縮小,也客觀上減少了人們接觸的機會。